从系统优化运输结构布局,到构建现代化物流枢纽网络;从提升基础设施供给效能,到打破数据孤岛、深化数字协同……近期,浙江、湖南、湖北、海南、河南等多地下发降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以政策组合拳推动物流行业降本增效,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
3月末,位于北纬25°至南纬30°“黄金咖啡带”的云南保山,迎来小粒咖啡采收季的最后时刻。当地物流企业创新打造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场地驻点、区域包干、园区直采、仓网联动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实现产业生态高效协同。2024年,保山市邮政快递业累计寄递咖啡超1200万件,带动网络交易额近200亿元,同比增幅达31.9%;依托客货邮融合等创新路径,咖啡上行物流成本缩减超1200万元。
根据《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在此背景下,各地正加速构建差异化降本路径。
海南印发《海南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2025-2027年)》,围绕5大方面提出18条具体举措,目标是到202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不超过14.5%(剔除“中国洋浦港”因素影响),更好地支撑海南自贸港建设。河南提出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打造全国物流降本增效先行区的目标。
湖北提出,到2027年,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骨架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深入推进,运输结构持续优化,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全省铁路货物运输周转量较2023年增长10%左右,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左右。浙江提出,争取到2027年全省铁路、水路货运量较2023年分别增长8%和10%。
“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协同发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物流基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周志成表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不仅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抓手,更是优化经济运行效率的核心引擎。以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这一目标,对比2023年基准水平测算,在国民经济稳健增长的背景下,有望释放超万亿元社会物流费用节约空间,为实体经济卸下沉重的流通成本负担。
周志成进一步指出,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需统筹“降成本”与“提质效”两个方面。“降成本”核心在于破解物流全链条衔接梗阻及体制机制壁垒,靶向消除隐形成本;“提质效”则依托供应链组织模式创新,通过产业融合重构物流生态,推动全社会物流资源配置向效率最优、效益最大化跃升。
多地一系列硬核举措接连登场。江苏取消境内101座船闸收费并建立新建船闸免费机制;安徽对主要港口及中欧亚班列集装箱货车通行费减免50%;湖北支持多式联运工程建设,对通过国家验收的每个项目给予2000万元一次性奖补;河南对总投资超5000万元的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按照不超过核定总投资额30%的标准给予补助。
除了运输结构的优化,政策端也发力提升物流数智互联水平。浙江提出,用好“四港联动”云平台,打破全省海港、陆港、空港数据孤岛,强化车、货、仓信息共享,让货车不再“空跑”,园区更加“有序”。海南表示,推进物流数据开放共享,推动省物流集团2026年建成省级智慧物流大数据平台,支持海口市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动态接入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深化全省物流数据开发利用。
当前,交通物流领域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正加速推进。以粮食运输场景为例,受生产周期影响,物流需求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峰值。在传统模式下,单一公路运输存在成本高企、运力波动的问题,而铁路运输虽具备规模优势,却常因车皮调配需提前数周甚至数月规划,导致发货计划频繁延迟。
“现在,打开中储智运智慧多式联运系统后台,输入运单号,一条计划完备、节点明确的粮食运输轨迹清晰可见。”中储智运运输专家介绍,通过智能算法,现在5分钟就可以生成一套完整的公铁联运方案。通过智算系统,每吨粮食的运输成本直降80元至100元,运力匹配时效提升60%以上。
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物流行业正实现订单智能匹配与运输路径动态优化的跨越式升级。满帮集团最新数据显示,平台货主平均发货周期已从2.27天大幅压缩至0.42天。智能化车货匹配有效破解了生产经营中“找车难、效率低、成本高”的传统物流痛点,为供应链降本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周志成表示,要鼓励跨界融合创新,支持物流业态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技术协同发展,推广无人车、无人机、无人仓等“无人化”智能装备的规模化应用,引领物流产业向智能化、生态化纵深迈进。
自主创新企业融资名城苏州力荐: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点击进入)
(责编:徐小丫)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