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尺度与边界
消费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刺激和推动了超前消费,从而使得部分个人负债高速增长,这个结论看似非常正确。但是,作为消费金融独立的商业主体,通过合法经营实现商业价值和获取利润,在其经营过程中向目标客户传播消费信贷的理念,这和任何一场产品发布会宣传产品理念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宣传的是“消费需求可以通过金融的手段来实现,通过金融的手段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很正常的消费行为”。
不可否认,消费贷的低门槛和便捷性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消费的欲望。“因为不需要支付现金,所以对花了多少钱没有感觉。”刘光表示。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用户,都与刘光有着相似的感受,在消费贷面前,消费多少只是账户上数字的变化,用户对钱并不敏感,花起来也不心痛。不可忽视的还有,如果消费贷到期可以一次性还款,倒不产生任何费用,但如果进行分期付款,费用就很高了。这也使得刘光会更加审慎地选择分期消费。
而社会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消费贷面向的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人群,是一个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存在错配的人群,这群人普遍缺乏独立判断,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消费贷的宣传引导下,很容易出现盲目、非理性的消费。因此,消费金融常被认为没有尽到其作为一个社会构成的应尽义务和责任,有违商业伦理。
对此,消费者和消费金融平台是否掌握了“借贷”的尺度和边界?大学生小李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今年初,他在借呗借了一笔钱,没有及时还上。过了几个月,他想把借呗用起来,于是还了借款,但当他再向借呗提出申请的时候,就被拒了。他的同学小张在花呗还款逾期,花呗额度马上就被调降了。
但是,仍有小部分尝到了满足消费物欲甜头的年轻人,继续举债,胃口越来越大。按照规则,只要你按时还款,系统就会鼓励你借更多的钱。如果一次性还不上,系统还会贴心地为你提供分期还款服务,看起来一个月只需要还一点点钱。这种分期还款会进一步麻痹借款者的判断,误以为还款很轻松。手续费、分期服务费以及变相利滚利的层层加码,最终会将人拖向深渊。
在业内人士看来,平台的尺度则在于风控。深圳某支付公司员工向记者表示,“其实像蚂蚁、京东这些电商平台,风控是非常好的,基于大数据给用户的额度基本是合理的,只要不向多个平台借贷、以贷养贷,合理使用并不存在还不起的风险。”
正视价值拥抱监管
借贷消费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已经非常普遍,但也受到了社会文化的挑战,直到1927年,美国社会对负债消费才普遍认可。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金融学讲座教授陈志武在他的著作《金融的逻辑》里阐述,分期消费的安排理顺了个人消费流程和收入流程的关系。金融市场发展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等,来缓解人们因为不同年龄时收入不均匀而导致消费力不平衡的问题。
但有观点认为,借钱用于创办事业、投入生产性活动中的是“生产性借贷”,而用于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则是“消费性借贷”,对此,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曾在他的著作《分期付款销售的经济学》里提到,这两者之间不存在本质的差别,因为“消费也是生产”,没有什么只进不出的消费。在他看来,表面上,一个人把钱用掉了,没有产出什么,但实际上,人的消费开支也是一种生产投资,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如果个人住房舒适、开的车好、穿的正装潇洒,那么他工作会更卖力、更勤奋,能做成的生意和创造的价值就会更多。此外,根据对美国大量个人借贷消费数据的研究分析,负债消费会让消费者变得更加有财务纪律、自律能力更强。
正视消费借贷自身价值的同时,还应该正视消费金融的生态建设。“互联网平台作为支撑借贷消费的工具,需要更加规范、强化风控。”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互联网平台应更加精准地建立授信模型,比如授信的门槛、额度、期限、还款周期、风险预案等,从而加强整个市场的自律。
而近期发布的两份文件也可窥见监管层对于消费金融的态度。一方面,11月上旬发布了网络小贷新规,对网络小贷提出了一系列约束措施;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发文降低消费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被认为是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重磅信号。
实际上,今年消费金融公司的获批筹建的确进入了快车道,已新增批筹5家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预见,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大背景下,在不发生大量坏账和投诉的前提下,消费金融未来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责编:周融蓉)
本篇文章共有3页 当前为第 3 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