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菊黄蟹肥时,眼下的苏州阳澄湖畔成了全国食客瞩目的“蟹乡”,一只只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阳澄湖大闸蟹,带着一身膏腴走向千家万户。目前,阳澄湖大闸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区域516.04平方公里内优质水域共滋养着近6000家养殖户,今年产量预计超万吨,“蟹经济”产业链持续拉长,描绘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据统计,这只承载着水乡记忆的大闸蟹,如今已从单一农产品成长为年产值超350亿元的“黄金产业”。其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生态筑基+科技赋能:“金字招牌”持续擦亮
“蟹好不好,一看水域,二看养功。” 在相城区阳澄湖镇,养殖户俞三男看着自家捕捞的阳澄湖大闸蟹,眼里满是珍视。他精心照料着自家的20亩水面,以及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保种基地380亩水面。每年从12月捕捞工作接近尾声时,俞三男便带着10名工人开始“冬修”:整修地笼、加固围网,趁着枯水期种植轮叶黑藻、苦草,投放天然螺蛳——这些水草是蟹的“天然氧吧”和“净化系统”,螺蛳则是大闸蟹最爱的“活饵料”,构成了“以水养草、以草养螺、以螺养蟹”的生态闭环。
阳澄湖大闸蟹是苏州农产品的一块“金字招牌”,首先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每年3月至7月的阳澄湖,因为天气适宜,湖水清澈见底,能清楚看见水草的波动,优良的水质为大闸蟹提供了“天然运动场”,使其肉质紧实弹牙。而这份清澈,离不开持续多年的生态保护——苏州市出台的《阳澄湖大闸蟹特色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将生态养殖作为核心任务,通过“863”“河蟹+”等模式,推动种草投螺、稀放精养,实现养殖尾水100%达标排放。俞三男介绍,他们投喂的饵料都是用玉米、湖里的小鱼小虾加工而成,“顺着自然规律养,蟹的鲜味才地道”。
科技赋能又让这份“地道”有了标准化支撑。据苏州农发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阳澄湖1号”新品大闸蟹,破解了传统大闸蟹养殖抗病性、生长速度等瓶颈;全市建立26个示范监管点,AI溯源彩色可变二维码、AI防伪技术、唯一序列号、钻石光刻激光防伪技术等手段实现“一蟹一扣”“一箱一码”“一店一招”等,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养殖基地、检测报告等信息。在金融支持下,高标准养殖池塘里,微孔增氧系统、精准投喂设备、独立进排水设计一应俱全,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水温、溶氧量,让“靠天吃饭”的养殖业变得更可控。生态与科技的双重保障,让阳澄湖大闸蟹的“青背白肚、金爪黄毛”成为食客餐桌上更加稳定的品质标签。
全链延伸+品牌护航:一只蟹带动百业兴
清晨五点,昆山巴城的蟹舫苑已是人声鼎沸。珍宝蟹坊的20名工人正忙着分拣、捆绑、装箱,刚捕捞上岸的大闸蟹,一部分通过线下门店供游客现吃现捞,一部分则装进泡沫箱,配上冰袋和防伪标识,通过快递发往全国。“从东北到海南,只要能通快递的地方,都有爱吃我们阳澄湖大闸蟹的客人。”珍宝蟹坊负责人杨洋告诉记者,“虽然中国幅员辽阔,饮食偏好有很大区别,但是‘鲜’是大家通吃的口味,加上烹饪简单,老少皆宜,所以阳澄湖大闸蟹这个市场会一年比一年大”。
阳澄湖大闸蟹市场的稳定性,源于从“一只蟹”到“一条链”的完整布局。据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养殖端,有着近1.6万亩核心湖区与周边6.8万亩高标准池塘形成的养殖体系,苏州市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将品牌影响力从“湖”延伸到“岸”;在加工端,醉蟹、蟹粉、蟹酱等产品应运而生;在消费端,各产地不断推陈出新,比如相城区阳澄湖大闸蟹销售示范点已实现“产—供—销”全链条可视化监管。
在常熟沙家浜的苏州湖强农业科技董事长李自强介绍,目前,熟制大闸蟹业务对接方面,公司已向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马来西亚等多地客户发送样品,今年预计销往东南亚地区较多,醉蟹醉虾总出口量预计可达3至4吨。记者注意到,湖强等企业正将大闸蟹产品销往东南亚,让鲜活产品变成 “耐储商品”,进一步延长了产业周期。而巴城镇推出的《巴城品蟹图谱》,将品蟹与水乡旅游、露营艺术结合,每年吸引近200万人次游客,带动旅游总收入超10亿元。
品牌保护是产业稳定的“压舱石”。为了进一步打击市场上出现的“以假乱真”,苏州市构建了“政策+技术+执法”的三重保护网: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将池塘改造、产业园建设纳入财政支持;启用新版防伪溯源标识,区分湖区围网与池塘养殖,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加大执法力度,借鉴洞庭山碧螺春保护经验,守护“阳澄湖大闸蟹”金字招牌。如今,全产业链已形成“养殖—加工—销售—旅游—文化”的多元业态,350亿元的总产值中,一产养殖产值45亿元,其余均来自产业链延伸,真正实现了“一只蟹带动百业兴”。
就业增收+人才接力:续写乡村共富故事
“旺季时一天能绑2000多只蟹,一个蟹季能赚4万块钱左右!”在相城区阳澄湖镇的一家经销门市部,55岁的张阿姨手法娴熟地将棉线绕过蟹身,不到10秒就绑好一只大闸蟹。每年9月底至12月初,仅仅在阳澄湖镇,像张阿姨这样的绑蟹工人超过5000人,他们大多是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灵活就业。
而在产业链上游,挑蟹师凭借“看、掂、捏、闻”的绝技,能精准判断蟹的成熟度和品质。在前不久举行的挑蟹师技能评定大赛中,就有近200名挑蟹师参与,现场一位负责人透露,一名经验丰富的挑蟹师每个蟹季收入可超10万元,成为乡村里炙手可热的“高薪职业”。
“阳澄湖大闸蟹产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增收的‘致富引擎’”。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阳澄湖大闸蟹这块“金字招牌”名气越来越大,买蟹、品蟹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和当地村民,开始涉足销售和农家乐等相关业态,家庭年收入稳步增长,高的可达百万。
养蟹人的接力则让这份“致富经”得以传承。2003年出生的周开朗,是典型的“蟹三代”。去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从小长大的阳澄湖畔跟随爷爷和父亲养殖大闸蟹。蟹季时,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跟着父辈学习捕捞、分拣、选种,从“分清大闸蟹是否成熟”到独立管理养殖水面,用一年半的坚持打消了父亲“一时头脑发热” 的顾虑。“这个行业虽然辛苦,但凝聚着祖祖辈辈的心血,现在有政策支持,还有科技助力,我想把它传承好。”周开朗说,有着祖辈经验的“加持”,再过三四年,他应该就能独当一面,成为一名技术过关的“养蟹人”,带着旧情怀与新理念,他希望能让“养蟹”从谋生手段变成值得坚守的事业。
一只大闸蟹,不仅承载着水乡的生态之美、产业之兴,更书写着农民的幸福生活、美好未来。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面向全产业链推动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做大做强,在长三角的沃土上,不断续写“一只蟹激活一方经济”的共富故事。
(责编:陈锐珊)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