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华日报》头版关注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比邻“牵手”串起千亿产业,从一条产业链看江苏经济活力与韧性。
9月29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又传喜讯:作为苏州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由苏州市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苏州大学共建的苏州创新药研究院在此揭牌落户,信达生物、亚盛药业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同步亮相,引发业内关注。
生物医药是苏州“十年磨一剑”长期坚守,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逐步培育和汇聚了一大批高成长性的创新药企。
2021年,信达生物、亚盛药业这两家直线距离不到500米的邻居“牵手”,达成2.45亿美元战略合作。近五年来,这两家明星创新药企不仅自身发展迅猛,合作渐入佳境,还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的链式反应。
信达生物、亚盛药业的成长故事并非个例。在苏州工业园区,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客户、中间的第三方服务比邻而居。“邻居”们日益频繁的商务交流合作表明,在历经多年培育之后,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在“十四五”期间进入爆发期,创新成果呈“井喷”之势。
截至去年底,园区已吸引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相关企业超2000家,产值达1655亿元。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显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二,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合作竞争力3个单项位列全国第一。今年1-7月,园区已有6款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占全国同期新增约20%。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为各地奋进新征程提供了行动指南。
从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到检验检测、审评审批,再到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紧盯生物医药这条千亿级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苏州逐一攻克其背后的制度性障碍。
围绕产业链进行集成式制度创新是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园区已在全国全省率先推出“研易达”“研易购”“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生物医药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等32项改革创新举措。
今年4月,由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申报的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分段生产试点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复同意。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宏伟欣喜地说,“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连续生产的边界,通过专业化分工提升效率与灵活性,帮助我们降低成本投入、加快研发进程。”
围绕产业链建设服务平台,园区已建有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超百家。
其中政府自建和共建平台超40个,在生物药、化药、高端医疗器械、细胞与基因诊疗、生物计算、生物制造等细分领域,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平台体系。
“十四五”以来,一批高能级的国家级平台中心先后落户,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新的机遇。
2021年,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支持产业向更高端迈进。■ 2022年,以园区为核心区的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4年,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获批,直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课题......
围绕产业链,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生物医药企业高速“孵化”“蝶变”。
作为苏州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载体之一,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建国提出育企逻辑: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培育与扶持,构建全链条企业培育体系,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一高企一瞪羚企业一独角兽企业一上市企业”发展梯队。
提前谋划“十五五”,今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推出加快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腾飞的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园区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7年,推动5家以上头部企业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50家以上地标企业成长为细分领域领军企业、100个重磅产品年度销售额超亿元、100个重点产品管线获批上市,形成“5511”企业培育体系,持续巩固具有国际影响力产业高地领先优势。
(责编:陈锐珊)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