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苏州财经| 财经要闻| 产 经| 银保快讯
苏州财经
群“芯”闪耀!26只苏州芯片概念股年内涨幅超50%
时间:2025-09-18 09:57:51稿件来源:引力播

  “拿了4个月,芯片ETF已经有40%的收益率了”,“芯片太火了,寒武纪都当‘股王’了”,说起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性较强的板块,国产芯片板块无疑是其中之一。不仅相关ETF屡创新高,苏州芯片概念股更呈现群“芯”闪耀态势:截至9月16日收盘,有4只年内涨幅翻倍,26只年内涨幅超50%。

  芯片板块今年爆发

  “8月初买的芯片ETF几乎天天涨,8月22日还涨停了!” 苏州投资者小徐的体验颇具代表性,他直言芯片ETF是自己持仓中收益最高的品种,“AI算力需求一直涨,上游芯片、存储肯定受益,这就是我长期持有的底气。”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以上周为例,芯片、半导体相关ETF仍领涨全市场。中韩半导体ETF周涨幅最高,上周涨幅为10.41%,科创芯片设计ETF涨幅也超10%。科创芯片ETF南方、科创芯片50ETF、信创ETF易方达、集成电路ETF等多只芯片、信创相关ETF涨幅均超8%。

  最具标志性的是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厂商寒武纪的表现,8月28日,寒武纪股价大涨15.73%,收报1587.91元/股,创历史新高;当日收盘股价超过贵州茅台,短暂成为A股最贵股票,被市场称为“寒王”。截至9月16日收盘,寒武纪股价仍高达1440.10元/股,总市值逾6000亿元,7月初至今涨幅已超155%。

  “AI技术正在融入千行百业,超大规模模型和海量数据对算力的需求只会增不会减。”苏州工业园区一家中型券商资深投顾分析,这种需求爆发下,中国国产芯片产业正迎来“黄金机遇期”,而扎根产业集群的相关企业自然率先受益。

  苏州芯片股表现亮眼

  在这场芯片产业的热潮中,苏州芯片概念股表现格外亮眼。同花顺数据显示,“苏州板块”共有63只芯片概念股,数量位居全国第四。截至9月16日收盘,禾盛新材、永鼎股份、洪田股份、卓兆点胶4只个股今年以来实现翻倍,26只今年以来涨幅超50%,呈现群“芯”闪耀的局面。

  以禾盛新材为例,这家原本是目前国内的家电彩涂钢板制造商之一,其股价爆发主要得益于芯片概念的加持。公司子公司上海海曦技术有限公司以国产化人工智能芯片为基础,聚焦智算中心服务器、人工智能一体机、模型及云服务等业务。另外,今年8月,公司出资2.5亿元增资熠知电子,持有熠知电子10%股权。熠知电子在2025年电信集团集采中份额仅次于华为鲲鹏,是腾讯云游戏算力芯片最大供应商,其第三代TF9000系列芯片将重点支持大模型一体化场景。

  从本周两个交易日来看,芯片股“苏州军团”依然表现出彩:9月15日,超7成苏州芯片概念股上涨,其中纳芯微涨10.79%,洪田股份、禾盛新材10%涨停,思瑞浦涨9.68%,苏大维格涨9.66%,卓兆点胶涨7.12%。9月16日,超7成苏州芯片概念股上涨,其中,鸿日达涨11.54%,盛科通信、卓兆点胶、罗伯特科等涨幅均超5%。

  消息面上,9月13日,商务部公告对原产于美国4家相关生产商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商务部还发布公告称,决定自9月13日起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启动反歧视立案调查。

  国家和地方双重加持

  “苏州芯片概念股的亮眼表现,并非偶然”,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苏州构建了覆盖芯片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也是苏州“1030”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链之一,2024 年产业规模突破1200 亿元,同比增长超15%。另一方面,苏州集聚了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记者注意到,在A股“苏州板块”中,就有不少芯片细分领域的龙头。比如国芯科技被称为“国产CPU第一股”,思瑞浦领跑国内模拟芯片,长光华芯是国内半导体激光芯片龙头,盛科通信、裕太微分别在国内以太网交换芯片和物理层芯片领域占据龙头地位,敏芯股份则是国内MEMS芯片领域的佼佼者等。

  此外,芯片板块之所以能成为今年以来持续走强的板块,离不开国家与地方政策的 “双重护航”。

  在地方层面,今年7月,苏州印发《苏州市加快发展AI芯片产业的若干措施》,提出做强骨干核心企业、布局建设创新平台、集聚高端芯片人才、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支持开展标准研制、推进重点产品量产、加快产业协同联动、开放规模应用场景、着力强化金融支撑、打造多元产业生态等。

  在国家层面,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意见》提出,支持人工智能芯片攻坚创新与使能软件生态培育,加快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突破和工程落地。近日,工信部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强调,下一步将做强产业供给,加快高端算力芯片、工业多模态算法,软硬设备等技术攻关。

  对于未来走势,业内人士指出,国产算力已在“模型—芯片—代工” 等核心环节实现突破,随着国内大模型应用落地、互联网巨头与地方政府加大AI投入,国产芯片市场空间将持续打开。而扎根长三角产业枢纽的苏州企业,无疑将在这场产业升级中继续扮演“主力军”角色。

  (责编:陈锐珊)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