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苏州财经| 财经要闻| 产 经| 证 券| 银保快讯
产经
高利润医美业揭秘:上游"躺赚" 中下游"吃土"
时间:2021-06-03 08:53:28稿件来源:证券日报

  “近段时间医美行业并购很火热,收购方背后多是上市公司或大型投资机构,给出的溢价也很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医美机构分会副会长田亚华日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并购热会催生泡沫,但对于市场分散且缺乏品牌影响力的医美机构来说,是一种积极现象。

  资本对医美市场前景预期的乐观,也让A股接连不断刮起“医美风”。今年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开启了转型医美之路,甚至有业内人士感叹“沾上医美身价就涨”,全然不顾医美产业链到底哪里“美”。

  医美业上游: 

  轻松瓜分市场利润 

  在A股市场,同花顺医美概念指数从今年初的低位949,上涨到本周的1743,创出年内新高,涨幅超过83%。而即便6月2日医美概念板块整体下挫,上述指数周跌幅不过0.43%。且纵观整个医美概念板块,今年以来市场表现颇为亮眼,如昊海生科、爱美客、华熙生物三家,截至6月2日年内累计涨幅分别达到96%、71%、62%。

  一个行业的爆发,往往源于生态链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轻医美用户数达到1520万人,并以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速度持续增加。医美服务已从“轻奢品”转向“快消品”,医美消费从“小众消费”走向了“大众消费”。

  信达证券研报分析,医美上游生产厂商产品入市具备严格流程,拥有产业链25%-30%产值,竞争格局及盈利水平好于其他环节;医美机构拥有定价自主权,占据产业链60%左右产值,但因高昂获客成本及运营成本,盈利模型跑通前,连锁化率难以提升,格局分散。整体而言,上游厂商在整个产业链最占优,未来监管加严有助于产业链健康发展,利好厂商及机构格局优化。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国家对药品以及医疗设备采取资质管控措施来看,能取得医美上游原材料和产品、器械领域经营资质的合规企业是相对少数,因此这类企业处于行业的主导地位,分得市场最丰厚的利润蛋糕。

  张翠霞认为,“目前市场炒作医美概念已经十分明显,部分公司的估值高企,投资者应该谨慎。近期医美板块也呈现冲高回落态势,因为很多公司的价值已经被充分甚至过度发掘。另外在医美设备端,虽然国内起步较晚,但中国的部分医疗企业像复星医药、华东医药等,正在通过自主研发以及参股、并购等形式,进军医美设备市场,这部分市场还未被市场充分认知。”

  田亚华也表示,医美行业上游市场近乎垄断的地位正在被动摇,一些外资为主的医美设备制造企业正被国内企业追赶并超越,原材料和产品供应的企业也在增多。由于医美行业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的技术和疗法,因此,创新能力才是这类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以玻尿酸为例,虽然作为软组织填充剂或用于补水嫩肤,其在医美中的应用已十分成熟,但在伊美尔健翔医院主诊医师刘小峰看来,“玻尿酸还有韧带支撑应用场景,通过对韧带根部注射玻尿酸,实现面部立体轮廓塑形,这要求玻尿酸要有强提升力、不位移。”

  医美业中游: 

  “最吃土”也最被资本青睐 

  医美机构作为产业链中游,是支撑整个医美产业的核心部分,也是最被资本青睐的对象,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公布收购医美机构,股价也得到市场的追捧。

  一位医美从业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医美机构在整个医美产业链中可以用“最吃土”来形容。表面上医美机构有极高的利润率,但其中三分之一要分给上游原料端,三分之一要分给下游渠道方,自己的利润还要分给知名医师防止对方“单飞”,一旦发生医疗风险,医美机构往往要独自承担。

  合君咨询合伙人、连锁咨询负责人文志宏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医美机构近年的发展并不顺利,盈利企业也是少数,但医美机构连锁化经营的可复制性,颇受资本欢迎,因此很多投资机构包括上市公司都会跨界进入这一领域,促进了行业集中度提升。

  


   自主创新企业融资名城苏州力荐: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点击进入)

  (责编:唐姝)

本篇文章共有2页 当前为第 1下一页